已故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1988)

  毛汉礼,男,浙江 诸暨 人, 1919 年 1 月出生, 1988 年 11 月在青岛去世。 1943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 1947 年赴美进修, 1951 年获博士学位,曾任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 1954 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国家科委海洋组成员,政协山东省第四届委员会常委,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海洋学报》、《海洋与湖沼》副主编, 国际大地测量地球物理联合会的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 ( IAPSO )中国委员会主席等职。 1980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毛汉礼是著名物理海洋学家, 我国 物理海洋学家奠基人之一, 为建立新中国的物理海洋学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其研究成果先后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山东省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等 。

  主要学术成就:毛汉礼 主要从事物理海洋学研究, 1956 年参加了全国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中海洋学规划的制订工作;参加和主持了 1957 年“金星号”海洋科学考察船的渤海湾及北黄海西部海洋综合调查;他与日本海洋学家吉田耕造合作于 1957 年提出的上升流理论模式迄今仍被广泛采用;参加并领导了 1958-1961 年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 1962 年任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技术总指导,参加并领导了“中国海温、盐业、密度跃层”、“东海北部气旋型(冷)涡”、“黄、东海环流和浅海动力学”等专题研究,他与同事在中国首次提出了浅海跃层的研究方法;对渤海、黄海、东海的水文特征和水团,对长江口和杭州湾的咸淡水混合扩散问题,均有较详尽的研究;他对海洋环境和资源开发的研究富有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不仅被同行奉为经典,而且得到实际工作部门的重视。著有《海洋科学》、《海洋水文物理学的研究》、《动力海洋学》、《中国海的温盐跃层》、《东海北部的一个冷涡》等 40 余篇(部)和翻译海洋科学著作 3 种。 1958 年主编的我国第一部《海洋调查规范》富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毛汉礼注重培养新一代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出的物理海洋学方面的研究员有 14 人,副研究员有 46 人,其中 2 人已当选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