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浮游动物(之二):浮游动物会成为人类未来的食物吗?

  水母以它的超高颜值博得人们的喜爱,但是看似纤柔的水母也有令人生畏的一面:有毒且有害。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人类从未停止进军蓝色牧场的脚步,逐渐研究开发了多种多样的水母。很早就有人提出:浮游动物或将成为人类未来的日常食物。会有那么一天吗?       

海月水母 (中国图库 供图)

 

  浮游动物有很多类群,其中人们最熟悉的是水母。由于它们形态优美、色彩艳丽,尤其是游泳姿态优雅而富有诗意,很多人为之陶醉,甚至心生怜爱。然而,看似纤柔的水母也有令人生畏的一面:有毒。 

  水母属于刺胞动物,它们的触手上有很多刺胞,每一个刺胞内含有一个带倒刺的小“匕首”,“匕首”的后面连着“长绳”。当刺胞被触碰时,小“匕首”会瞬间弹出,击中目标后还会释放毒液。平时,水母就用这个武器捕获食物。当人不小心触碰到水母时,就会被蜇伤,引起刺痛、红肿和瘙痒,如果被大面积蜇伤,进入体内的毒液量太大,甚至会引起死亡。 

  有些水母的毒性很强,例如箱水母,它一次小小的出击就足以致人死亡,因而被称为海洋中最毒的生物,没有“之一”。所幸这种生物只分布在澳大利亚北部的热带地区,我国沿海没有分布。 

  有时候水母的数量会突然增多,科学家将这一现象称为“水母旺发”。水母旺发本身没有什么危害,但是水母旺发往往伴随着鱼类减少。有时候渔网会被数量众多的水母撑破,因此,水母旺发被视为社会问题,各国都非常重视。 

  在我国,黄海和东海近年来都出现了水母数量增加的现象。在黄海(包括胶州湾)主要为沙海蜇。海蜇是个体比较大的水母,沙海蜇与海蜇形态相近,但是体积比海蜇大得多,毒性很强,夏季在海水浴场经常蜇伤游客。在东海,霞水母的数量较多。霞水母具有漂亮的外形,触手长达2~3米。通常,霞水母用这些触手包裹周围游过的鱼及浮游动物,使它们麻痹而死,然后进食。虽然这两种水母经济价值不高,但它们通过滤食,可以吃掉水中绝大部分浮游动物、鱼卵及幼鱼等,且通过触手的刺细胞麻痹、致死部分浮游动物和鱼类,因此,它们的大量增加会给渔业造成严重的危害。 

  此外,水母旺发还会引发另一个重要问题,水母会堵塞发电厂冷却水的进水口。青岛发电厂就曾因为海月水母大量存在于冷却水中,而出现管口堵塞的情况。 

  近年来,山东沿海渔业对海蜇进行了大规模增殖放流,将在养殖场里培育的海蜇幼苗放到海里,等其长大再捕捞,做成海蜇皮。面对野生海蜇资源日趋衰减的现状,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开展了人工繁殖海蜇的专项研究,并成功将繁殖的幼体放归海洋,以期野生海蜇家族能够兴旺。 

  随着水母养殖技术的成熟,许多水族馆和海洋馆等开始展出形形色色的水母,对许多游客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很多小的海蜇还被作为宠物,装到小瓶里出售给人们。 

  目前流行一种水母面膜,其主要原料是灯塔水母的提取物。由于灯塔水母具有再生的奇特功能,所以研究人员尝试提取灯塔水母的再生精华来制成面膜,成功地吸引了众多爱美的女性。 

  在太平洋上的岛国帕劳,有一种无须摄食的水母——黄金水母,由于其体内有共生的藻类,藻类经光合作用产生的营养物质直接被黄金水母享用,这种生活方式在水母中较为罕见,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研究人员正在进行浮游动物拖网作业 (张武昌 供图)

  浮游动物虽体型微小,但数量庞大,在陆地资源日益匮乏的趋势下,人类未来的食物来源是否也会转向海洋浮游动物呢?目前,小虾和水母已成为人们熟悉的食品,桡足类还没有被开发为人类食品。由于桡足类数量最大,号称是“海洋中的昆虫”,历史上还真有人认真考虑过将桡足类当作食品的问题。 

  1939年,德国学者对这一设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假设1立方米海水中有0.1克浮游动物,一个成年人需要每天摄入3000卡路里。那么,一个成年人每天就要摄食750克浮游动物,而这需要通过收集7500立方米海水才能获得。假如使用直径2米的网以2节船速进行拖网,采集率为20%时,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收集成功。如果增加拖网的数量,则需使用更大的船只,成本也会相应增加许多。尽管浮游动物是具有利用价值的,但按照当时的条件还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由于被德国封锁,物资短缺,英国科学家提出了将浮游动物作为备用食品的设想。他们斥巨资在潮流较大的近岸海区设下浮游动物定置网,但是定置网捕获的浮游动物实在太少,简直是杯水车薪,无法解燃眉之急。这一计划最终搁浅。 

  然而,将浮游动物作为人类食物的探索并未停止。目前,有一些实验室已成功培养了水母和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也有人致力于探索大量养殖浮游生物的方法,以期为养殖鱼类提供鲜活饵料,以提高养殖鱼的成活率和营养价值。虽然现阶段浮游动物产品的商业化运作很不成熟,但未来的发展前景会很广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捕获和开发利用手段必将不断改进,浮游动物成为人类的日常食物将不是梦想。 

  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张武昌 郑珊 

  本文节选自《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浮游动物》(刊于《大自然》2016年第2期)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