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发现新物种 命名“青岛橡头虫”

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李新正研究员在胶州湾发现一种新的半脊索动物,并命名为“青岛橡头虫”。

在外形上,青岛橡头虫打眼一看好像去壳的蛏子一样:淡黄色的颜色,全身上下“肉呼呼”的,差不多有成人小指一样的粗细长短。与常见的蛏子不同,青岛橡头虫身上没有外壳,它的躯体看起来更像是粗大的蚯蚓。

  

李新正研究员介绍,早在上世纪80年代科研人员就已经发现它,只不过没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新的物种,而是把它当成柱头虫,长期没有引起学界注意。李新正在解剖过程中发现青岛橡头虫在多方面明显区别于柱头虫,例如橡头虫有腮结构,在严谨的科研论证下,发现青岛橡头虫是一个全新的物种,在全世界范围内只存在于中国青岛的胶州湾。

大型地栖类动物的划定标准是用一个0.5毫米的筛子“筛”出来的,目前发现最大的青岛橡头虫有10厘米长,它们生活在黄岛附近几十公里海域里,“隐藏”在三四米深的海泥里,主要是吃海泥中的生物和腐殖质为生,但是对于生物的食物链还没有确切的研究。

按照进化论来说,动物的进化是按照无脊索动物、脊索动物、脊椎动物的“升级”演变,而青岛橡头虫正处在无脊索动物向脊索动物动物中,属于半脊索动物,因此在地球上的存在年代比文昌鱼要久远,这也正是青岛橡头虫的科研价值所在。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