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防控有序复工,海洋所防疫科研两不误

  复工一个月来,中科院海洋所积极践行海洋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在切实做好疫情防控不松懈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措施全力保障科研工作正常开展,努力做到防疫与科研两手抓两不误。 

  1号楼是海洋生物活体培育楼,设有鱼、虾、贝、藻、参、水母等长期培育实验室,实验养殖的活体生物对于科学研究十分重要。疫情防控期间,为保证活体实验生物的正常投喂,海洋动物生殖与遗传工程课题组的于奎杰、海水鱼类遗传发育及进化组的刘新红等在做好自身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坚持每天到所投饵换水,即使在疫情最紧张的时期也没有中断,保证了1000多条实验用虾及上百条实验用鱼的正常生长,为课题组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于奎杰为实验室养殖的活体对虾换水

刘新红为实验室养殖的鱼类投饵

  1号楼裙2是浮游动物生态学课题组的室内培养实验室,养殖有水母、桡足类、浒苔等海洋生物。这些活体生物的日常喂养及设备维护一直由张正华以及博士后迟旭朋、孙妍等负责。春节疫情防控任务最艰巨的时候,正值实验室内第一批通过横裂生殖产生的水母幼体成活关键期。为保证这一批水母幼体的成活,张正华不惧疫情,每天坚持到岗对各养殖缸进行换水、投饵、清除残饵,保证了实验生物的正常生长。 

张正华清除水母养殖缸的残饵

  迟旭朋博士自去年8月以来开展室内长期生物培养研究。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实验却不能按下暂停键。疫情发生后正值长期培养实验的关键阶段,他克服困难,每天到岗对720个实验单位进行食物投喂、残饵清理、换水和记录数据,并悉心照料实验室内培育的多种微藻和浮游动物,最大限度减小疫情对实验的不利影响,保证了实验的继续和数据的准确,目前实验研究开展顺利。孙妍博士在疫情防控期间也精心守护着自己培养的浒苔,确保实验生物的正常存活及实验的顺利进行。 

迟旭朋进行活体培养实验

  中国科学院海藻种质库是中国科学院生物遗传资源库下属的12个库之一,肩负着收集、鉴定和活体保存我国沿海大型和微型海藻物种,为我国高校、科研院所、水产养殖企业等提供大型和微型海藻活体种质材料和技术咨询服务等多项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海藻种质库科研人员在抗击疫情、保证自身健康的同时,始终坚守科研一线,保证了种质库活体生物资源的安全,保证了各项研发任务的顺利实施。 

海藻种质库科研人员坚守岗位

  藻类分子生理学和发育调控课题组在保证实验室养殖工作有序进行的同时,分别于220日和28日对崂山仰口及即墨田横海区的条斑紫菜生产开展了疫情期间的调研、采样及生产指导等工作。

科研人员在实验开展研究

  受新冠疫情影响,养殖贝类产业受到了一定影响,如日照、连云港贻贝等季节性收获的数十万吨贝类因未能及时收获,可能会发生因性腺排放、消瘦乃至规模死亡等事件,渔民收入及生态环境将受到严重影响。自214日以来,在国家贝类体系支持下,张国范研究团队通过与阿里巴巴上线的阿里助农计划一起协作提供科技咨询与指导,并协同政府、企业等积极推动海州湾包括日照、赣榆的贻贝及乳山牡蛎的线上销售。经各方努力,相关主产地的贝类产品线上销售途径正稳步得到改善。 

通过科技咨询与指导积极推动养殖贝类产业复工复产

  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海洋所科研人员在保证防控措施不松懈的前提下,通过错时办公、远程办公、视频会议等多种形式,合理安排和推进科研工作,全力保障科研任务的有序开展。 

科研人员开展实验研究

科研人员合理安排和推进科研工作


附件下载: